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

有關原住民、土地與貸款

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clarrise/archive/2008/04/19/270485.html
這篇是中國時報的專題報導:被金改犧牲的百姓

文中提到目前全台有三個鄉鎮沒有ATM,其中一個是台東縣的金峰鄉。
金峰鄉嘉蘭村正好是我的碩士論文田野地,會特別提到中時的這篇報導,
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們的文章直拿七吋要害;另一方面,他們也處理到
我思考很久的問題。

我的論文題目,主要想討論保留區的原住民景況,當時想要反應:
原住民原有一套對於土地的認知,由土地所形塑的社會關係與禁忌儀式,
那不適用資本主義的買賣借貸,也不適用於無人居住的管理法規。

其實在田野的過程中,我常常聽到報導人說起,保留區的土地借不到多少錢,
銀行對原住民信貸都很苛刻,當時因為是經濟金融的門外漢,僅在論文中陳述事實,
也無細究,花了比較多的心思,全在於家族歷史的遭逢,與災害與資源的想像。

雖然很早就聽聞窮人銀行家的新聞,但是就怎麼也沒意識到金峰鄉沒有郵局與銀行這件事。
果然人要站在不同的角度,才能理解不同的面向。

當時住在金峰鄉,要吃飯、領錢、買麵包,往往騎個10分鐘的摩托車車程,
到太麻里鄉就可以解決。就像我的老家雲林縣土庫鎮,要去銀行,常常得去
隔壁的虎尾鎮交辦,因為家裡有車,習慣了也就不覺得不便。

原來,二次金改之後,沒有銀行、沒有郵局、甚至沒有公車、沒有醫療設施的鄉鎮,
越來越多,再加上有更多的偏遠小學遭到無情的廢校,體質早已不佳的鄉村,
在面臨WTO壓力下的休耕補貼之後,人口外流越形嚴重,人口老化更是常態,
槁木死灰的鄉村風貌,似乎逐日取代恬靜鄉里的風光,更不用說還要原住民傳承文化,
文化裡沒有人,沒有代代相傳的生活時空,文化焉知將附。那哪是提升國際競爭力、
其實應該是內耗的惡性循環。

前不久看到一個談話性節目,談稅改,一個經建會的顧問,總是堅持效率應該在公平之前,
結果主持人聯合其他來賓,企圖說服他公平的重要。
其實我更像說,不奢求絕對的公平,當然這不容易做到,但是至少政府要有些機制的設計,
讓貧富差距不要過大、讓社會階層的流動不要太慢、讓城鄉生活的基本保障不要喪失了,因為這些就像是道德的標準一樣,也像是自然的運作一般,要景氣提升、要消費提高,不要只是辦辦幾場活動就了事。我不想繳稅給這樣的政府,唉呦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