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

全家福之家族御用攝影師



(這也是我拍的全家福照片喔,小燕子一家,數一數一共有幾隻?)

過去資源匱乏的年代,全家人一起上照相館,拍張全家福照片,是件慎重的家族大事。而今攝影設備的低價便利,每逢年節的全家福照片,似乎卻缺少了那麼一點講究與心意……。

老家的牆上,掛著我八歲與十二歲時合照的全家福照片。那是爺爺還在世時,全家大小一起拍的全家福照片,也是我印象中唯一的兩張。

早一點的那張,鑲在斑駁的雕刻木框中,已經有些歲月的泛黃色澤,但仍然掩不住爺爺清朗瀟灑的神采,奶奶拘謹清秀的風韻,瞧!奶奶手上還抱著胖嘟嘟的小堂妹呢。站在後排的爸爸跟叔叔們,個個像約好似地,都留上一撇性格的鬍子。媽媽與嬸嬸、姑姑都穿上合身的手工製洋裝,大波浪的烏黑捲髮,正是當年的時尚。四個小孫子就在爺爺、奶奶腳邊蹲著。

相片上的我,圓圓臉上還鼓著腮幫子,那是偷偷塞進嘴裡的酸梅。我還記得照片沖洗出來後,媽媽還唸了我一句:「哪有人拍照還吃東西!」說真的,我真忘了是誰給我酸梅吃了,不過那酸甜的滋味,想起來還有些回味無窮。

另一張是四年之後的全家福照片,看得出家裡又多了幾名新成員。我多了個可愛的小妹妹,洋溢著幸福微笑的大姑姑身邊,站著高大俊帥的姑丈。大人的臉上都多了些成熟氣質,小孩子全都長高了,這一次我可記得照相時,別偷吃酸梅了。就這樣,全家福照片的故事,似乎就停留在我十二歲那年……。

家族御用攝影師
七年前,我迷上攝影,買了部單眼相機,興奮地去上攝影課,跟著朋友四處旅遊,同時練習外拍,就想著把心目中最美好的畫面,全都留存在相紙上,好跟朋友炫燿我去過世界各地,碰上的旅遊際遇,還有獨到的構圖眼光。

就在滿心滿眼、沒天沒日地追逐光影的自我創作中,漸漸地,我想起了家裡那兩張全家福,心裡想著:「何不拍拍自己的家人?為家族親友拍攝全家福照片呢?」所幸年節即至,適逢家人全員到齊的時機,正好趁著上親友家拜年之際,順道為大家留下身影紀錄。

就這樣,每一年春節長假,都可以看到我舉著相機,為親友留下全家福的開心合影,更激發許多溫馨甜蜜的互動。像是愛漂亮的奶奶,總是急著躲進房間,仔細地梳攏鬢白髮絲,淡淡地抹上脣脂,端坐在她養著正盛的水仙花旁,留下靜好的一刻。遠房的大伯父更是慎重,特地戴上白手套,拿出他珍藏多年的小喇叭,要我拍下他演奏時的專注風采。爸媽則是樂得當上一日大明星,有個隨身的攝影師,為他們拍下生活中的一舉一動。姪子、姪女都還是小朋友,大大方方地伸展各種可愛姿勢,擁著最愛的狗狗貓貓,相機的觀景窗中滿是他們陽光般的燦爛笑臉。

劫後餘生展心意
幾年下來,擔任年節全家福攝影師的重責大任,透過相機的鏡頭,也意外發現了許多難忘的生活細節,像是老家的百年廟宇,外婆在香煙繚繞中的虔誠身影,令我動容不已。爸媽跟鄰居在水果攤前閒聊的笑顏,大概是我看過他們最開心的時分。八十多歲的爺爺,懷抱初生小孫子的眼神,臉上的皺紋線條都變得柔順了。拍照也讓我開始嚮往每一年與家人相聚的日子,能夠再與親友藉著一幅幅畫面,細數起一年又一年的轉變,不時還能勾起親友的糗事趣聞,留下家族的共同回憶。

但沒想到,一次的颱風肆虐,水患淹進老家,客廳的廚櫃、沙發、電視機全都泡在泥水之中,就連我們多年珍藏的家族照片也在汙水中載沉載浮了一整個晚上。等到我們搶救起這些照片,相紙上熟悉的身影已經化成模糊的抽象畫,有些還泛著汽油般的螢光油漬,雖然心痛,但也無力可為。

隔年的春節,一家人已經養成習慣地拿出老照片,想要再次為多年的共同生活記憶,進行年度回顧。我突然想起風災造成的照片「災害」,忍不住準備要感嘆無照片可看的遺憾,沒料到,媽媽從櫃裡抱出了一本嶄新相簿,打開封面,只見一張張熟悉的燦爛笑容,以著各式造型,鋪滿了相簿的四個角落。

原來爸媽捨不得這些充滿回憶的照片,因泡過泥水而遭到丟棄,還特地撿選出一些還看得清晰的照片曬乾、壓平,再細心地剪掉讓水染暈的模糊部分,留下了一張張看上去,像是精心設計的人物卡紙,再搭配爸爸逗趣的色筆插畫,反而更增添了觀賞時的視覺效果與趣味性。

只見一本小小的相簿前,簇擁著一堆人,爭相看著這些「劫後餘生」的照片,紛紛猜起人像的時空背景,「阿姨旁邊應該站著誰?」「這張應該在小叔的婚禮上拍的?」姪子、姪女也嚷嚷著,回家也要做本一模一樣的相簿。外婆坐在大夥的中間,看著每個人你一句、我一句地,笑得合不攏嘴。「喀嚓!」我趕緊把握機會,將這一幕幕動人畫面,再一次地留在相機螢幕,也保存在我的心田裡。

我能體會家人對老照片的依戀眼光,那是一種對於不斷前行的時光及起伏人生的深刻經歷,其實那些緊握在手中、或深鎖在箱櫃的「擁有」,才是最容易受到時間的摧逝;唯有親友間的分享交流,印上心頭的回憶,還是這樣一本「手工」與「心意」製作的相簿,才能隨著長年歲月的沉澱,愈來愈發散出芳醇滋味,成為一代又一代的「傳家之寶」。


我自己寫的簡介,非常有人類學風格:

清華大學人類學碩士,目前從事採編工作。由於少小即離家求學、就業,頗能感受離鄉青年的內在鄉愁。是而年年在各式傳統節日的儀式裡,進行家人情感的考古發掘,希望留存不同世代的記憶遺跡。

(原文刊載於《行天宮通訊》第160期)